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,想脱颖而出,就得“乡”味十足。
4月初的一天,笔者和几位朋友去固原市彭阳县踏青。早晨,观蔚为壮观的茹河瀑布,赏漫山遍野的山花,购果脯、野蜂蜜、黄酒等特产,品“荞面窝窝”等特色小吃。中午,经介绍,笔者驱车十几公里来到一农家乐,六口青砖箍成的窑洞一字排开,推门而入,铺着洁白床单的炕、方桌方凳、伟人画像映入眼帘。令人叫绝的是,饭菜就是几乎“失传”的“十大碗”和“燕面馍馍”,一口下去,全是小时候的味道,瞬间被风卷残云。
此次游玩之所以印象深刻,就是从山花到土特产,从窑洞到“十大碗”,处处都能嗅到乡村味道,品到当地特色。
近年来,宁夏乡村旅游已呈“燎原之势”,成为我区休闲旅游和假日消费的新亮点,富民强村作用日益明显。但现实中,个别地方在推动乡村旅游时,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,同质化开发,把乡村旅游变成了复制别处经验,变成了搬运城市景观。比如,一些跟风建造的垂钓农庄,慢慢变成了死气沉沉的“泥塘”,再比如把城市KTV、饭菜“搬”进农村的农家乐,渐渐变成了门可罗雀的“民房”,凡此种种,均是本末倒置,用“乡”貌代替“乡”味,注定生命力不强。相反,一些“乡”味浓厚的景区则越来越受欢迎,比如隆德县老巷子用“老房子、老磨坊、老水井、老戏台、老草房”,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百年民俗、百年村落,被游客誉为“宁夏最美老巷子”。
乡村旅游之所以倍受青睐,根源在于城乡差异,其“卖点”是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、民俗风情、农耕文化、民间饮食,如果游客无法享受到乡村气息和民俗文化十足的“乡”味,谁还会前往?所以,乡村旅游持续、高质量发展,还得在“乡”味上下功夫:除了全区宏观布局外,各地切记急功近利,不生搬硬套,不简单复制,不盲目跟风,不求全求多,要立足“本土”,精细规划,深挖细挖自然、历史、文化、民俗、饮食、特产等独特的资源禀赋,再通过精心整理,久久为功的匠心开发,把最地道最独特的“乡”味呈现给游客;整合力量,补齐乡村环境、基础和服务设施等短板,提升服务品质。唯有如此,我们的乡村旅游才能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。(记者 虎权)